2012/2/8 17:53
5、第一次加水,水量要大,要是豆子的2倍。開煮飯檔,待鍋開后,顏色就有變化了。這個時候要放入食用堿,如上圖。帶水熬干后加入涼水,再加入食用堿,量同上。第三次水熬干后,再加入涼水,再加入一次食用堿,量同上。也就是說,食用堿的用量是上圖的3。第三次加水后,基本上豆子會綿軟,如果沒有綿軟可以用勺子碾一下,加上水后,放入紅棗,慢慢熬煮。這個過程很漫長,我用了整整4個小時才熬出那種綿軟的感覺。喝灰豆子的時候,放點白糖,即可。
從字面理解,灰,說的是蓬灰。一種蘭州地區(qū)特有的從一種植物提煉出的食用堿。豆子,就是豌豆。加了食用堿的豌豆湯。加堿是為了讓豆子綿軟,讓湯里有股說不出的香味,不是甜淡但也不苦澀,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口感,隨著豆質的綿沙,還有棗香一同入口,豆子沒有完全的變成豆沙,那樣就太沒趣了,它會有稍微硬一點的嚼感,甜甜的豆香,便由此而來了。
古法都是在一個煤爐上坐著口粗粗的砂鍋,鍋里永遠咕嘟這黑紫色的爛粥,在粗礫的砂碗里舀上一勺糊糊敦敦,濃稠綿密的灰豆子。站著或蹲著喝,灰豆的溫度是不會燙嘴的,它溫溫的,剛好就是嘴能接受的那個溫度,不能再燙也不能再涼。在過去,看過了戲打過了牌的太太們就會叫來宵夜或是點心,那一定是街角點著盞昏黃的煤油燈的小食攤上的灰豆子。
灰豆子的溫婉敦厚就像是一位面目溫柔舉止端賢的大嫂。不要對她的身材還有容貌過多的苛求,她在豆蔻年華的時候就已經在柴米油鹽的生活里煎熬了,歲月怎會厚待于她,在經了風霜之后還能嬌美動人?然而,溫和寬容的她一樣也有楚楚動人之處,在于她的貼心貼肺,綿密妥帖,在于她的不爭而爭,不溫不火,不卑不亢。在于她懂得生活的艱辛,放得下架子,即便是不施粉黛,荊衣布裙,也是溫婉可人。
總而言之,灰豆子還是甜的,吃之前,請加勺白糖。淺甜為宜。
其實,一般家庭是不做灰豆子的。太費事了。還得沒完沒了熬煮,還不能是那種急火大火,要用慢火慢慢熬來,急不得,也急不來。鍋里的湯要從清變成稠,還要更稠,顏色要從透明變成紫褐色,帶著油亮,最好。
在蘭州有條步行街是張掖路,旁邊有條小街叫大眾巷,巷子里有的是特色小吃、經典大菜。其中就有:溫婉可人的灰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