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5:40
武漢的麻辣鴨脖子絕對是俺們湖北人對中華美食的新貢獻,可惜自它出現(xiàn)以來我就沒再去過武漢,無緣得瞻正宗風(fēng)采。
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鴨脖子是阿農(nóng)和清水去年從武漢帶回來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吃鴨 脖子,當時就有驚艷的感覺,從此,只要聽到看到北京哪有鴨脖子,都要弄來嘗嘗,而那次吃鴨脖子在我舌上留下的各種味覺數(shù)據(jù),也就成為我以后辨別鴨脖子是否正宗的標準了。
一年來,先是網(wǎng)上訂購,后又小鋪搜尋,上周日穿越后又團購了久久丫鴨脖子,可再也沒吃到過象阿農(nóng)她們帶回的那么好吃的鴨脖子,由此斷定,北京目前還很難吃到正宗的鴨脖子。
好的鴨脖子要麻辣鮮咸諸味相映相攜,且味香入骨,使食者一吃之下,罷嘴不得,直至肉啖光骨嚼爛,吸盡湯汁味料,方能依依做罷。茄以為:久久丫的鴨脖子顯得味道沖而失之醇和,網(wǎng)上訂購的那家鴨脖子味有些淡不夠濃烈,但有這些,總是聊勝于無了。我吃到最接近武漢原裝的鴨脖子是在二環(huán)路景泰橋至三環(huán)路趙公口橋之間那條路邊的一家號稱賣武漢精武路鴨脖子的小店買的,感覺還比較正宗,只要路過附近,是要專程去買的。
鴨鹵件除鴨脖子外還有鴨肝、鴨腸、鴨胗、鴨翅、鴨掌等,各有各的妙味。鴨脖子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于它肉附于骨,鴨肝鴨腸之類屬于一口香,很易滿足,而鴨翅、鴨掌骨肉較易分離,吃起來沒有難度,只有鴨脖子骨肉相連,任你啃嚼吸嘬,也只能得其味之八九,讓人總是難以充分滿足,這便是鴨脖子的妙味所在了。
一袋鴨脖子,一瓶啤酒,且啃且飲,麻了舌頭,暈了腦殼,醺醺然入仙境;或一碟鴨脖,一盤青菜,一杯香茶,一碗白飯,淡而不寡,陶陶然天倫樂也。鴨脖子真是酒飯兩宜的佳品。
關(guān)于鴨脖子的產(chǎn)生,久久丫杜撰了一段奇文,轉(zhuǎn)錄如下:秦末,趙被圍,盟國將軍項羽渡漳河救巨鹿,是有破釜沉舟之戰(zhàn),相傳,三軍多荊楚人士,喜辣,漳河兩岸多鴨,以毀船之木烹,味辣,時虞姬隨軍,欲親烹,辣重而噴嚏不止,所佩香囊遺釜內(nèi)不自知,于是香飄四溢,三軍引頸相望,爭往食之,尤以鴨頸味佳,久久不忘其味,士氣大振,乃有巨鹿之勝,而后皆不知味何如此,唯一伙夫得香囊,乃秘而藏之,歸楚,制以秘方,與鴨頸、鴨掌等烹,名之久久丫,流傳于后。(真笑死人之奇文)
當年茄子曾在武漢小住,遍游三鎮(zhèn),盡嘗美食,當時武漢有名的是四季美的湯包、老通城的豆皮、小桃園的雞湯、蔡林記的熱干面,還有遍布街巷的各種過早小吃;也曾有機會行走荊楚,吃過沔陽的三蒸、洪湖的野鴨、鐘祥的魚糕、荊州的財魚,更有湖北朋友家中的藕湯、蓑衣丸子……卻不知是何時出現(xiàn)了這絕妙的鴨脖子。
鴨脖子的產(chǎn)生,應(yīng)是脫胎于四川的麻辣兔頭,因湖北菜原本是有辣無麻的。那麻辣兔頭雖味道奇特誘人,但骨多肉少,下嘴不便。用同樣味料烹制鴨脖子,則骨肉比例得當而妙趣天成了,因此,茄以為:這鴨脖子必定是產(chǎn)生于民間,是民間食家多次嘗試歪打正著的結(jié)果,各商家就不必編撰奇文,貪天之功了。湖北是九省通衢地,從吃的口味上講,西麻東甜南辣北咸。湖北菜博采眾家,鴨脖子產(chǎn)生于此就很自然了。
從此又有了個念想:去武漢,啃鴨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