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9:09
高陵石頭饃:陜西的石頭饃的歷史悠久,頗負盛名。號稱是中華食文化石烹階段的“活化石”,是祖先由生食轉為熟食的重要標志之一。話說當年慈禧太后(還是那老吃貨)逃難至長安后水土不服,茶飯不思,有人敬獻上石頭饃供其品嘗,慈禧嘗后贊不絕口,癥狀立除。由此,石頭饃也逐漸流傳開來,成為陜西地區(qū)一著名小吃。而陜西石頭饃又以西安高陵縣的為佳,它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機器壓制的石頭饃不同,除了純手工搟制之外,烙制上依然沿用古法,大鐵鍋內放上燒熱的黑色鵝卵石將饃捂烙而成……
人民中路團結路路口兒向東路南有個紡機家屬院兒,一進院兒門兒右手有一溜兒小吃攤位,攤位中段兒有家高陵石頭饃,店主一家都是高陵人,一個老阿姨帶著兒子在屋內緊張的忙碌著(包餡兒搟饃)
先將鍋內石子兒炒熱,然后用盆盛出半鍋,然后手拿一個好像小木鍋蓋兒似地東西將鍋內剩余的石子抹平,放上搟好的饃,扎眼兒,然后倒入石子將饃蓋住
大約也就三五分鐘的功夫,用小鏟扒拉開石子,石頭饃就出鍋兒了,每個饃上都有不規(guī)則的石子烙印,看起來還挺漂亮
一鍋也就烙八個,如此周而往復,還真是個功夫活兒。聽說烙饃的小伙子也是十分細致,每天烙完后還要把所有的石子都細細的擦拭干凈(真敬業(yè))。售價不加餡的5毛一個,夾餡的6毛(內餡是椒鹽油酥),聽店家講,一天只做一袋面,賣完收攤,很多西安的吃貨筒子也經常慕名驅車前來購買,如買的量大還要提前訂購,鮑魚筒子一氣兒買了60個,帶回北京讓筒子們品品………………
在咸陽的幾天里鮑魚筒子每天得空兒就出門兒覓食兒,回到老丈人家中老人又生怕娃兒在外吃不飽(殊不知我基本天天肚歪歸來),還不停變著花樣兒做一些陜西當地吃食給我,由此導致了我在陜西的那些日子里體重嚴重飆升……
老丈人親手搟的面,做的臊子面,里面臊子,豆腐干,韭菜,青蒜等應有盡有,一大碗相當祚實給力…………
丈母娘做的羊肉餡酸湯水餃,酸辣的紅湯兒,很是開胃
菠菜和少許面混合蒸制的菜擦擦,蒸好后切成菱形塊兒,沾著辣子醋水兒吃
寫在最后:
**北京有直達咸陽的列車,也可先坐到西安吃完后轉車去咸陽,咸陽離西安很近,有很多方法可以到達(火車,公共汽車,出租車)
**咸陽市內的出租車起步6元(基本起步價都能到達),但在高峰時期及繁華路段不好打車且拼車現象嚴重
**出門在外最好常備紙巾,咸陽地區(qū)(包括西安)或者整個陜西地區(qū)餐廳都不提供免費紙巾(需要單獨購買)
**咸陽城市建設基本依照古都遺風,道路基本都是正南正北,基本上較比好認路,在這里你依舊可以體會到陜西人的熱情
**有些飯館依舊保持的干艮倔的風格特色,有些美食想吃趁早兒,賣完收攤兒。拍攝美食及人物需提前征得同意,注意出門兒在外廢話少說,盡量避免抬杠絆嘴的現象發(fā)生
下附鮑魚版咸陽美食地圖(吃貨內參,歡迎流傳)
吃在陜西咸陽篇到此結束,咸陽的諸多美食肯定不能一次全部概括介紹,諸多未盡事宜留在以后咱們再做補遺。感謝陜西,感謝咸陽給我留下的美好記憶,吃在陜西還在繼續(xù),篇篇精彩,敬請期待……(吃在陜西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