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19 16:50
期望壽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還分析了導致人類壽命縮短的10大因素,分別是:缺血性心臟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風、腰背和頸部疼痛、交通事故、腹瀉、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兒早產(chǎn)并發(fā)癥、艾滋病和瘧疾。研究人員認為,近年來,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防控已見成效,嬰兒死亡率也在明顯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傷殘卻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戰(zhàn)。
不良習慣是健康殺手
2015年《世界衛(wèi)生統(tǒng)計》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歲。相比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壽命僅有35歲,60多年來,我國人均壽命幾乎增加一倍。對此,周生來表示,經(jīng)濟水平的提升、醫(yī)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健康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社會傳媒對健康知識的傳播,這四方面促使人類活得越來越長。但“量”的增長并不代表“質(zhì)”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衛(wèi)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指出,北京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高達81歲,已達到發(fā)達國家水平;但18歲以上組居民的健康期望壽命僅為58歲,還與發(fā)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區(qū)可想而知。這意味著,很多國人的一生中會被各種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況不容樂觀。
“基因把子彈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則扣動了扳機,成為健康殺手?!睂<艺J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們健康期望壽命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慢性病在我國井噴式發(fā)展:我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國還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約有1.39億糖尿病患者。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缺乏鍛煉、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雖然人們可通過藥物與慢性病進行長期斗爭,維持生命,但這樣的生命質(zhì)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長壽。此外,健康期望壽命不高對家庭和國家來說也很不利。專家指出,人生最后階段將之前積累的財富全部花在治療上,嚴重影響家庭幸福指數(shù)和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還會直接加重國家醫(yī)療負擔,間接導致生產(chǎn)力水平下降,影響綜合國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