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17:40
天氣越來越冷,彌漫著深秋的味道。盡管秋季是北京最美的季節(jié),但是對于怕冷一族來說,這也意味著一年最難熬的時段來臨了?!耙粋€人成熟的標志是,你媽沒逼你,就穿上了秋褲”,朋友圈里的冷笑話已經(jīng)在“擴散”要穿秋褲的信息了。但是真的一定要穿得暖才能御寒嗎?吃得暖同樣可以做到。
“食物熱效應”讓你自帶“暖寶寶”
人的耐熱、抗冷能力和食物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成分主要就是四大類: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四類食物成分中,除了水,其他三類都含有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熱量”或“卡路里”。這三類食物成分經(jīng)過身體的氧化分解,最后變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釋放出能量。
這些能量被用來維持生命活動,維持大腦運轉,為肌肉運動供能,用于消化吸收以及維持體溫。我們的身體相當于一個37攝氏度的“恒溫箱”,耗能量相當驚人。饑餓的時候,身體的產(chǎn)熱能力就會下降,容易怕冷。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冬天吃飯前有點冷,一吃晚飯就會覺得暖和許多。進食會讓身體額外消耗能量,這種能量通過體表散發(fā)出來,人就會感覺身上發(fā)熱,即所謂的“食物熱效應”,這種效應一般被認為和蛋白質類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的能耗有關。
同樣是吃飯,不同的食物產(chǎn)生的“食物熱效應”卻不一樣。產(chǎn)熱最高的當數(shù)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淀粉類、蔬菜類效果就會差很多。寒冷季節(jié)人們偏愛的火鍋,吃一盤涮羊肉身體會發(fā)熱很久,吃一大盤涮白菜,很快就不覺得熱了。營養(yǎng)專家解釋,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高達30%,也就是蛋白質所含能量的30%會變成熱量從體表散發(fā)出來,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僅為5%-6%。畜禽肉和魚肉中蛋白質含量是15%-20%,雞蛋的蛋白質含量是13%,白菜、番茄、冬瓜等蔬菜則僅為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