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2:20
立秋后進入水果豐收時節(jié)。如何吃水果,大有講究;吃得好對身體有益,吃得不當反而有害。
水果一般分為寒涼、溫熱、甘平3類。寒涼類有柑、橘、香蕉等,體質(zhì)虛寒的人慎食。溫熱類有棗、栗、桃等,體質(zhì)燥熱的人食用要適量。甘平類有梅、李、蘋果等,適于各種體質(zhì)的人。
根據(jù)自身的體況選食。便秘的人應少吃酸性水果,以免加重便秘。如楊梅、李子等不宜多吃,它們所含的酸性物質(zhì)不易被氧化分解,而且水果中的酸味會同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潰瘍病患者不宜吃酸性水果;同時還有,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患有腎炎、糖尿病、冠心病者應少食;葡萄含較多檸檬酸、蘋果酸等,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西瓜是消暑良品,但是糖尿病患者和易脹氣的人禁吃西瓜;梨、香蕉性寒,產(chǎn)婦和脾虛腹瀉者應不吃。
生病的人應對癥選食。水果雖好,但注意不要與藥物同時吃,因為果酸與藥物中的堿起中和反應會影響療效。而有些水果大有益處,如山楂可降血脂、血壓,桂圓肉可防肝臟損害,柑橘可補鈣,梨能潤肺化痰,香蕉能潤腸通便等。肝炎病人食含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水果,糖尿病人食含糖較低的水果,都是有益無害的。
吃水果應適量適時。多吃性寒和含酸較多的水果會傷脾胃,多吃性燥的水果容易“上火”,多吃含糖高的水果可導致“水果尿癥”。水果一般在飯后1小時左右吃為宜,不應在飯前吃,否則會影響食欲,果酸會對食物中蛋白質(zhì)起凝固作用影響消化吸收;而飯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助消化,反而會造成脹氣和便秘。吃水果還應洗凈削(剝)皮后再吃,以免表皮殘留的農(nóng)藥等污物引起慢性中毒和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