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7:22
抹茶栗子包
原料:
金像面包粉160克、低筋面粉40克、抹茶粉2小匙、細砂糖20克、鹽2.5克、即發(fā)干酵母2克、水126克、黃油16克、板栗50克。
做法:
1、將除黃油、板栗之外的所有原料放在一起揉至面筋擴展,表面光滑;
2、加入黃油揉至擴展階段后,加入切成小粒的板栗揉勻;
3、將面團放在溫暖處進行基礎(chǔ)發(fā)酵;
4、基礎(chǔ)發(fā)酵結(jié)束,將面團分割成60克/個,滾圓后松弛15分鐘(圖1);
5、松弛后的面團搟成橢圓形,翻面后壓薄底邊,自上而下卷成橄欖形,排在烤盤上,放溫暖濕潤處進行最后發(fā)酵(圖2);
6、最后發(fā)酵結(jié)束,用利刀在面團中間切口,切口處擠入軟化的黃油;
7、入預熱180℃的烤箱,中層,上下火,15分鐘。
切面圖可以看出顏色是比較綠的,我拍完照片就出門了,兩個小時后回來,暴露在外的切面已經(jīng)象曬掉了色似的,發(fā)灰發(fā)白,應該是氧化的關(guān)系。抹茶粉開封后記得冷藏保存,盡快用完哈。
這面團里加了2小匙抹茶粉,吃時能品到茶香。當初不是為這造型設計的,所以板栗放得少了些,切面明顯看出板栗少了,而且不大能吃出味道來,如果想做的話,建議增加板栗的用量。如果不用板栗,用蜜紅豆也比較配。面打好了,手法合適,豆子是不會壓散的。有焙友問為什么總是無法包進比較多的果干,問題在面團上,面沒打到位哈。
說到面團,想起最近常被問到的問題,一起在這里答一下吧:
1、我做的面包不如外面買的好,是不是沒加改良劑的原因?
自家做面包,只要操作到位,品質(zhì)也會很好,但這需要長期操作積累的經(jīng)驗來判斷。剛做了幾回面包,成品不理想是正常的,不失敗怎么會得到經(jīng)驗。改良劑不是萬能的,在自己操作不到位的情況下,加了改良劑也不會做出好面包。
2、我用直接法做了幾回面包,感覺不太好,是不是中種法做的更好吃?
這其實跟上面的問題是一樣的。理論上講,中種法做出的面包更耐老化,這是基于操作到位的基礎(chǔ)之上的,操作得好,直接法做的包就很贊,操作不好,啥法做的都不會好吃。而且,中種法發(fā)酵的時間比較久,需要更多的經(jīng)驗來判斷面團,還是在熟練掌握直接法的情況下再嘗試比較好。
3、為什么你用的湯種不是水和粉以五比一的比例做的?
什么是湯種呢?將面粉加入不同溫度的熱水,淀粉會膨脹,變成有粘性的糊狀,這就是“糊化”,糊化的面糊即為“湯種”。從這個定義上可以看出,讓淀粉糊化不一定非得水五粉一的比例,我常用的是水、粉相等比例的湯種,有焙友說太干了,那是沒和勻,用勺子或筷子攪勻后它就是粘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