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10
成品制作:
1、可以將塔皮分成兩大份,搟成一張大大的餅皮,大約厚0.4公分,然后用圈形的模具直接按壓在皮面上,心得: 更細(xì)致做法是將塔皮分成6等份,搟成厚薄均勻后再按壓出塔皮。取出圓形塔皮,放在蛋撻模具中,用轉(zhuǎn)圈輕輕按壓的方法貼合好。全部塔皮做好后,和蛋羹一樣放入冰箱冷藏。
2、烤箱250度預(yù)熱。將塔水分別倒入蛋撻模中,剩余的塔皮可以做成曲奇小餅干,放入烤箱烤制到蛋羹微微呈焦糖色,塔皮變成淺棕色即可。晾涼后再小心的倒出模具。
心得: 烤制時(shí)間因自家烤箱而定,配方中說明10分鐘即可,但我家烤箱一共烤了20分鐘塔水才變成果凍狀。但顏色仍然是淺黃的,不像葡式蛋撻有明顯的上色效果。
我在路途上還捧著一本香港美食的小吃書,打算看到哪兒吃到哪兒,正好前幾頁就有介紹末代港督訪港一定會(huì)吃的泰昌蛋撻,另外香港甜品屋圣安娜的蛋撻也是備受香港民眾的追捧,一下午的時(shí)間便品嘗了兩家最出名的蛋撻。喜歡吃曲奇餅干的同學(xué)一定不陌生牛油曲奇在口中慢慢融化的感覺,那種香濃和細(xì)膩跟葡式蛋撻真的有著天壤之別。也許是我的味蕾太喜新厭舊,牛油塔皮的港式蛋撻果然讓我驚喜到了。
離開香港前的一天便跑遍旺角的各大書局,只為求一個(gè)港式蛋撻的方子,好不容易得來的方子卻因?yàn)槎际歉呒?jí)點(diǎn)心師按照茶室餐廳標(biāo)準(zhǔn)做的大批量的方子,只好買回家好好的研究,最后家庭制作版本的六人蛋撻方子終于成功。塔皮塔水都是完全按照港式蛋撻的配方按比例減量了,蛋撻水的濃度稍微減淡了一些,但做出來絲毫不減它的風(fēng)范。酥酥的外皮,而蛋撻水就像杏仁豆腐一樣滑滑嫩嫩,做成六人份剛好可以裝滿一個(gè)小盒子,可以送親人朋友。
剩下的牛油塔皮用模具做了幾個(gè)小小的曲奇餅干,家人也特別喜愛。。。
英國傳統(tǒng)做法里,蛋撻皮和蛋汁里都要加肉蔻,但香港人不喜歡吃這種有點(diǎn)辛辣味的蛋撻,而更喜歡清淡味道的。
港式蛋撻皮有兩種:一種是酥皮,英文叫 Puff pastry ,類似于葡式蛋撻的酥皮;另一種是牛油皮,英文叫 shortcrust pastry ,要加很多黃油,因此有一種曲奇的味道。一開始在香港只有酥皮,后來泰昌餅店用曲奇面團(tuán)做蛋撻皮,大獲成功。
資料記載中是1982年接手泰昌餅家的歐陽天閏造出曲奇皮蛋撻,才使香港的蛋撻有了酥皮和曲奇皮之分。他的蛋撻看起來與別無異,但即使冰箱冷卻后,再放進(jìn)烤箱加熱口感仍然與新鮮出爐時(shí)一樣。不會(huì)像坊間的蛋撻,冷卻后出現(xiàn)蛋餡裂開的現(xiàn)象。
香港最后一任總督彭定康特別青睞泰昌蛋撻,曾一口氣連吞好幾個(gè),使泰昌餅店及其曲奇皮蛋撻聲名鵲起之后彭定康每周都會(huì)來一兩次,還在泰昌餅屋親自做起了蛋撻。隨后,歐陽天閏把照片貼在門口。香港本地媒體聞風(fēng)而來采訪,泰昌蛋撻迅即成為“香港第一蛋撻”,也開始被稱為“肥彭蛋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