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01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緒庚子年間(1892年),當時天津衛(wèi)的北門外大街是去往京師的通街大道,東西兩側(cè)的估衣街、竹桿巷有著全市最大的干鮮果、皮貨、藥材市場。商號鱗次櫛比、顧客車水馬龍,眾多經(jīng)營各色食品的小商販都被吸引至此來擺攤設點、招攬生意。
耳朵眼炸糕的創(chuàng)始人劉萬春就是在這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辦起了日后聲名大噪的“耳朵眼炸糕”,由于劉萬春制作的炸糕選料精、制作細且物美價廉,因而很快便在同行中脫穎而出,贏得了“炸糕劉”的美譽。每逢過年過節(jié)、辦大壽、辦喜事人們都會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爭相購買、相互饋贈,有時一天的銷售量就能達到400多公斤。因為劉記炸糕鋪位于天津北大關東側(cè)一條狹長的“耳朵眼胡同”旁,所以廣大食客便風趣兒的說“耳朵眼那兒的炸糕真好”,不料這無意中起的詼諧綽號卻越叫越響,耳朵眼炸糕的大名也便隨之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了經(jīng)久不衰、譽滿中華的天津三絕之一。
為了做出原汁原味,我特意去超市買了耳朵眼自家生產(chǎn)的豆餡,味道好極啦。
原料:
優(yōu)質(zhì)糯米粉200克、酵母2小勺、清水適量、耳朵眼豆沙餡、食用油、香油適量。
做法:
1、稱取200克優(yōu)質(zhì)糯米粉,加入2小勺酵母;
2、少量多次的加入清水,將糯米面團和至成柔軟的面團狀;
3、蓋保鮮膜,室溫下發(fā)酵半小時左右;
4、把發(fā)酵好的糯米面團,依次揪成份量一致的劑子;
5、兩手搓圓后,按成圓餅狀;
6、將豆沙餡放置在圓餅中央,將四周的面餅提起;
7、包成一個飯團狀,用掌心輕輕按成炸糕狀即可;
8、在做熱的炒鍋中倒入足夠的食用油,待食用油5成熱時;
9、將炸糕放入油中,小火慢炸至兩面成型有一層硬殼后撈出瀝干油份;
10、再起一鍋,倒入香油,燒至8成熱時將之前處理好的炸糕放入鍋中;
11、快速的翻幾個個,炸到兩面微微發(fā)金黃即可撈出;
12、剛炸好的炸糕很燙,吃的時候要小心。
注意事項:
1、炸糕面皮和餡料的比例為1:1;糯米面團和至可以輕松的包裹住餡料即可。
2、炸糕要經(jīng)過兩次油炸,第一次在油溫五成熱時下鍋,小火慢炸至兩面成型結殼即可;第二次另起一鍋用香油炸,在油溫八成熱時大火快炸,這樣制作出的炸糕才會色澤金黃,外脆里嫩。
3、如果家里沒有那么多的香油,在第二次炸制時可使用1:1比例的香油和花生油來炸制。
4、可以把炸糕的個頭做小一些,這樣即省油而且炸制時間也相應縮短,不易爆口。
5、炸糕趁熱吃口感最好,但吃的時候要小心,以防炸糕內(nèi)的熱氣和餡料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