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44
銀魚
英語名:whitebait
拉 丁 名: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亦稱冰魚(icefish)或玻璃魚(glassfish)。
銀魚科(Salangidae)銀魚屬(Salanx)多種半透明魚類的統(tǒng)稱。見於東亞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國被譽為美味。體細長,似鮭,無鱗或具細鱗,很少長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魚。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chǎn)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jù)《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chǎn)銀魚。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產(chǎn)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
動物形態(tài):
銀魚,體細長,近圓簡形,后段略側(cè)扁,體長約12厘米。頭部極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長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頜等長;前上頜骨、上頜骨、下頒骨和口蓋上都生有一排細齒,下頜骨前部具犬齒1對。下頜前端沒有聯(lián)合前骨,但具一肉質(zhì)突起。背鰭Ⅱ11~13,略在體后3/4處。胸鰭8~9,肌肉基不顯著。臀鰭Ⅲ23~28,與背鰭相對;雄魚臀鰭基部兩側(cè)各有一行大鱗,一般為18~21個。背鰭和尾鰭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鰭。體柔軟無鱗,全身透明,死后體呈乳白色。體側(cè)各有一排黑點,腹面自胸部起經(jīng)腹部至臀鰭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點,沿臀鰭基左右分開,后端合而為一,直達尾基。此外,在尾鰭、胸鰭第一鰭條上也散布小黑點。
生存環(huán)境與分布:
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魚,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習性。分布山東至浙江沿海地區(qū),尤以鄱陽湖,長江口崇明等地為多。我國的太湖盛產(chǎn)銀魚。少數(shù)種類分布到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庫頁島地區(qū)。今年北方各漁業(yè)部門加大對銀魚的重視,采取措施從太湖引進銀魚。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庫均有,其中邯鄲磁縣岳城水庫有優(yōu)質(zhì)銀魚。
化學成分:
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9克,蛋白質(zhì)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物1.4克,灰分1.0克;鈣258毫克,磷102毫克,鐵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 曬干后的銀魚叫燕干。每百克燕干含蛋白質(zhì)72·1克,脂肪13克,熱量1709·4千焦,鈣761毫克,磷1000多毫克。
食療價值:
銀魚科動物尖頭銀魚、長鰭銀魚的全體。銀魚又稱王余魚、膾殘魚、銀條魚、面條魚。分布于我國山東至浙江沿海。攻得后,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益脾胃,補氣潤肺。
參考:含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B2和煙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營養(yǎng)不良;虛勞咳嗽,干咳無痰。
用法:煮湯,入菜肴。
附方:
銀魚羹:銀魚150g,生姜10g。一同煮熟,可加食鹽少許調(diào)味服食。源于《日用本草》。本方取銀魚益脾健胃,加生姜健胃和中。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或嘔逆。亦可用于小兒疳積、營養(yǎng)不良等。
營養(yǎng)宜忌:
宜:體質(zhì)虛弱,營養(yǎng)不足,消化不良者宜食。
忌:銀魚味美,性味平和,諸無所忌。
做法:
材料:
銀魚200克,鷹粟粉3湯匙,生油適量。
調(diào)味料:
牛油2茶匙,蒜鹽1又1/2茶匙。
做法:
1、銀魚洗凈,沾上鷹粟粉;
2、油燒熱,以中火把銀魚炸熟或直至干身;
3、油再燒熱,下銀魚和調(diào)味料炒勻,上碟即成。
心得:
1、大條銀魚會帶骨,小條銀魚則沒有魚味和口感。
2、家鄉(xiāng)銀魚,只用姜絲、蔥絲與雞蛋同炒,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家常小菜。
提示:
市面上有銀魚膺品,選購時必須小心,提防假冒。辨證真?zhèn)慰捎檬指杏X中間處,若有魚骨和魚肚形,才是正貨。反之,魚眼太立體化地凸出,以及魚身彈性太強,又或是魚身似粉質(zhì),應是偽貨。銀魚和白飯魚外形相似,但是品種不同,前者生活在咸淡水和湖泊中,體積比白飯魚粗大,多用作椒鹽或豉汁蒸。后者生活在淡水湖中,體積屬細條而微小,多用作煎蛋和燒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