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3 09:24
一部轟動全國的美食記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吸引了億萬觀眾,也讓舌尖美食一時間成為了最受民眾追捧和議論的談資。紀(jì)錄片第二集中,制作黃饃饃的黃老漢拉著心愛的小毛驢用石磨碾著自己種的糜子,從炒制,發(fā)酵,揉面,到最后制成黃饃饃都帶著陜北人特有的古樸和粗曠,也讓他的絕活黃饃饃聲名遠(yuǎn)揚。
這道家家戶戶都非常熱愛的陜北面食之一,到了黃老漢和老伴手中就變得無比的神秘和誘人。石碾子磨粉,大缸揉面,蓋著棉被發(fā)酵,去核的棗泥紅豆餡,看似簡單的過程都融和了黃老漢多年的經(jīng)驗和智慧結(jié)晶,因此這些純天然手工制作的饃饃格外香甜可口,為質(zhì)樸的黃老漢贏得了最好的口碑。
紀(jì)錄片中那些溫暖的畫面和黃老漢亮堂的饃饃叫賣聲,讓更多匆忙中生活的人們緬懷和掛念起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美食。在前幾個月魔都的西貝西北菜黃饃饃新聞發(fā)布會上親眼見到了黃老漢夫婦,著實過了一回饃饃的癮。
北方人做起饃饃來可是利落歡快,到了我這個南方人手里就變得很笨拙。于是專心留意做了一回好學(xué)生。黃老漢說黃饃饃要好吃,首先要把面和得軟硬適中、口味微甜。另外關(guān)鍵點就是原料配比,黃饃饃的主料是軟硬黃米,當(dāng)?shù)赜址Q為糜子、黍子,兩種原料按10:1的比例混在一起,然后用涼水浸泡一晚上,再洗兩次把殼去干凈,就能上石磨磨成粉了。小毛驢拉著石磨,100斤糜子要磨上兩三個小時,軟硬糜子的配比也是黃老漢家祖輩傳下來的秘方。
磨好了糜子,就要兌上溫水和面,再把面團(tuán)捂上被子、放上炕發(fā)酵四五個小時,趁著這個時候正好做黃饃饃里面的餡兒。大棗和紅豆一塊兒煮熟,然后用勺子搗碎做成酸酸甜甜的饃饃餡兒。包好饃饃蒸20多分鐘后,一個個宛如笑開了花的黃饃饃就熟了。
“只有材料好,饃饃才好吃”,堅持用手磨磨面守住了這道程序也保證了黃饃饃的原汁原味。如今已經(jīng)風(fēng)靡全國的陜北黃饃饃被更多人重溫起它的天然和純樸之味,我也忍不住跟風(fēng)再次領(lǐng)略饃饃之美。。。
聽黃老漢說在家鄉(xiāng)綏德,所有做黃饃饃的原料糜子、黍子都是自己種的,莊稼人怕花錢,別人用化肥,黃老漢就撿羊糞給糜子上肥料,饃饃里面的餡料棗子也是自家種的,要包饃饃時就去山上打兩桿子。大棗子和紅豆的餡光聞著就無比的香甜啊。煮了一大鍋可以分好幾次包饃饃。
黃饃饃制作攻略
原料:
糜子面500克、黍子面100克、面粉200克(初學(xué)者使用)、紅棗100克、紅豆500克、酵頭200克或酵母一小勺、白砂糖兩勺、堿面和小蘇打各一勺。
(一)面團(tuán)制作過程:
1、先將糜子面,黍子面,面粉,均勻混合在大容器中。(加入面粉是為了適合都市人的口感細(xì)膩些)
2、倒入35度溫水和面。
3、將酵母用適量溫水溶化,倒入面粉中。用手和面。
4、將面團(tuán)和至不軟不硬即可。
5.夏天室溫,冬天可以放入烤箱,保持35度,蓋上保鮮膜發(fā)酵6-8小時,待面團(tuán)發(fā)至兩倍大。
最后放入一勺面堿和蘇打,揉均勻后將面團(tuán)放置20分鐘。
(二)饃饃餡料的制作:
6、將紅豆在水中泡發(fā)。
7、紅棗洗凈灰塵后入蒸鍋,大火蒸10分鐘。
8、去掉棗核待用。
9、將泡發(fā)的紅豆和蒸熟的紅棗一同放入小鍋中,倒入適量水,先開大火將紅豆煮熟。
10、可按個人喜好加入一勺白砂糖,豆子激開三次后更容易熟,接著就可以開小火慢慢煮40分鐘。
11、最后煮至豆子棗泥融合在一起呈豆沙狀即可。
(三)包饃饃:
12、將發(fā)酵好的面團(tuán)按60克一個的劑子分割好。將劑子揉成扁平狀。
13、包入40克的紅豆棗泥餡。
14、收口處捏緊。
15、將饃饃揉成上面略尖下面大的形狀。
16、包好的饃饃放入蒸籠,大火蒸20分鐘即可。
溫馨小貼士:
1、黃老漢做黃饃饃的秘訣之一是糜子面和黍子面的比例為10:2。
2、和面的時候加入少許糖可以增加些風(fēng)味。
3、劑子與餡料的比例是3:2, 60克劑子:40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