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00
懂行之人告訴我,這肉松乃是取其豬肉腿之精華,去皮拆骨修盡油膜,再經(jīng)過煮燒,加醬油,白糖紅糖調(diào)味,烘干炒松成肉坯,最后要將這成型的肉坯炒成粉末狀,倒入融化的豬油,待其結(jié)成細小的顆粒圓球狀即成福建油酥肉松。歷史中清朝咸豐年間也是一次廚房的意外事故才讓大廚發(fā)明了這道肉松,日后竟成為進貢皇帝的珍饈。肉松的另一聲名顯赫的流派是江蘇太倉一地,肉松品質(zhì)還分一,二,三等級,成品成絲絮狀,也是入口即化,鮮美無比。
婆婆說像她出生在四十年代的福建女子,幾乎人人都會做肉松魚松,一是資源豐富,二是做成肉松也有利于保存,與之搭配的食譜也是千變?nèi)f化。難怪魚松肉松在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都很常見,據(jù)說緬甸還有蝦肉做的蝦松,越南人更是發(fā)明了除豬肉,牛肉,雞肉,魚肉之外的青蛙肉松。喜歡肉松之人,恐怕也是一日不食,便望眼欲穿吧。
前段時間與食素友人在上海功德林小聚,嘗過一道聞名遐邇的名菜素肉松,論色澤金黃燦燦,與真肉松毫無差異;論香味也是絲絲香脆,回味無窮,到現(xiàn)在還不能猜出此物為何物所做。查閱資料,原來,這還是一道頗有來歷的菜。相傳清朝使人黃九煙因喜食又脆又香的鍋底飯粢,將它切成細絲入油微炸,拌上調(diào)料招待好友,眾人品嘗后贊不絕口。
民國初年,此菜傳入杭州尼姑庵,因飯粢火候控制很難收發(fā)如心,便被改用為杭州特產(chǎn)豆腐皮制作素肉松。豆腐皮糯,滑,薄,脆,這一改進不但簡化了制作程序,而且成品質(zhì)量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后來,素肉松傳入百年歷史老字號的素食鼻祖功德林,廚師們沿用豆腐皮,加入芝麻,紫菜等原料,口味更鮮美,口感更逼真。
比起步驟繁復(fù)更考驗大廚實力與經(jīng)驗的肉松做法,這“素”肉松還真能以假亂真,低碳健康啊。速速討來一方子,與豆也有關(guān),只不過是最為大眾所憐惜的剩豆渣,簡單幾個步驟,我這個小兒科的小廚娘竟也能完成一道以假亂真,形似神似味俱佳的素肉松!含在口里,也真能體會綿軟,絮狀,入口即化的絕妙口感,喜歡辣味的可將豆渣拌入些許辣椒粉,愛咖喱的可以灑上一些咖喱粉添一點干貝素;喜食鮮甜味的就只加紅糖上等生抽即可,萬千滋味都在手中那小小一勺的變化之中,最高境界的美食DIY恣意創(chuàng)新,取悅生活之路,非之莫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