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6 13:22
不分餐具埋下健康隱患
北京佑安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醫(yī)師梁連春表示,疾病傳染需要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主要可能會引發(fā)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中國人飲食不分餐、喜歡相互夾菜等習慣,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而幽門螺桿菌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它主要通過口口和糞口傳播,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提高,因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不分餐的話筷子就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已將其列為誘發(fā)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歐美人由于習慣分餐制,所以該菌的感染率明顯低于中國人。
甲肝、戊肝。甲肝和戊肝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糞口傳播,其病毒易在空氣中傳播,如果長期和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過唾液等傳染到健康人身上。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糞便。6歲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導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在幼兒園時應盡量專碗專用。
分餐、公筷是對健康負責
王辰表示,分餐是世界公認的先進、衛(wèi)生的就餐方式,尤其對于中餐來說,更有必要宣傳分餐、公筷意識,推廣分餐行動。他呼吁,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衛(wèi)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從口入”的一項有效措施,同時還可以減少食物浪費。他建議,在當下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況下,在外就餐時,可以在每盤菜剛上桌時,先用未用過的筷子撥出來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之后不要再夾盤子里的菜,這樣做既避免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作為一名消化科醫(yī)生,山西省長治醫(yī)學院附屬和平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王育文在家吃飯時,都會準備兩個公勺方便家人取菜,外出就餐時也隨身攜帶餐具。
2003年非典后,香港醫(yī)學會和民政事務總署就聯(lián)合進行“公筷公羹推廣計劃”,目前小孩和成人都有了良好的“公筷意識”。日本人的分餐習慣則從小培養(yǎng),二戰(zhàn)后,日本的小學開始向?qū)W生提供免費午餐,一律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時,如果不得不用“私筷”夾“公菜”,就餐者也會使用筷子的另一頭,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