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 09:50
旅行的意義對一個吃貨來講,除了在當?shù)睾院:?,細心的吃貨,應該還會伸手拿卡要。
今次用到的這個蝦膏吧,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澳蝦糕了,大澳蝦糕在港澳地區(qū)家喻戶曉,老饕視為心頭大愛,我在香港旅行的時候,難得有機會如此接近原產地,自然是不容思考直接拿了幾塊蝦膏放入背包中,無論蝦糕、蝦膏還是蝦醬,對于我們這些在海邊長大的人重要性,不亞于湖南老饕眼中在潮濕環(huán)境下靜靜發(fā)酵的一塊臭豆腐,是香是臭爭議很大,但喜歡的人就是無法抵抗地喜歡。
蝦糕,其實也就是蝦膏,到了南洋就了另外的叫法,馬來人會稱之作belacan合拉煎,印尼話會叫做trasi,原料其實都是最簡單不過的銀蝦和鹽,將網(wǎng)到的小銀蝦洗凈晾干用研磨機攪成碎末,再撒鹽撈勻后,倒在竹篩上,在日光下連續(xù)暴曬八小時,干爽后便壓成糕狀,再包裝成小夸密封出售;至于蝦醬,則還需要在蝦膏的基礎上放到陰涼處繼續(xù)發(fā)酵,反復曬歇數(shù)次才可以裝入樽內。反正都是要用到大量的鹽來調味,即使這樣放上十年八年都不會變質,只是濃重的、又腥又臭的味道,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但也正正是這小小的一塊蝦膏,蘊含了海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獨特的來自海洋的強烈滋味,喚醒了云游四海的嘴饞的浪子,發(fā)揮了奧妙而神奇的作用。
在南洋土生華人娘惹菜肴中,都少不了以蝦膏來提味,夾餅、配粥、下飯、炒肉、炒菜、拌面......這種又腥又臭的味道,與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信念和情感,在漫長的時光中已經(jīng)融為一體,是一種思念的味道。北部灣的海邊人家,常常會用蝦膏來炒豬腩肉,有一種獨特的香味總是相當下飯,突然,我發(fā)現(xiàn)我想家,想媽媽了。
蝦膏小炒肉
原料:
豬腩肉300克、蝦膏15克、青、紅椒適量。
調料:
米酒10克、姜一片、蒜瓣2個、生抽5克。
做法:
1、五花肉洗凈,用刀切成薄片備用。
2、青、紅椒分別切椒圈,姜切成姜末,蒜瓣拍成蒜末。
3、蝦膏也切成很薄很薄的片,再切碎備用。
4、鍋燒熱,下豬腩肉翻炒出油。
5、豬腩肉炒至透明。
6、加入切好的蝦膏繼續(xù)翻炒。
7、放入姜末與蒜末,加入米酒提香,淋少許生抽提味。
8、最后放青紅椒翻炒變色即可出鍋,準備米飯,開吃。
戲戲叮嚀:
蝦膏在制作的時候已經(jīng)放入大量的鹽,不需要重復放鹽了。豬腩肉用慢火慢慢煸出豬油,不用放油了,豬油才是硬道理。
不需要擔心那些所謂高油高鹽不健康的言論,我相信吃自己愛吃的想吃的,一定就是健康的,因為這就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