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4:04
2、在閩南,海蠣炸是不同于海蠣煎的同樣受歡迎的做法。海蠣炸講究酥脆鮮香,炸的時候不要拌入面粉,在加入地瓜粉的前提下,還要加入酥炸粉,并醒上10分鐘后再炸。
3、海蠣炸中的配菜可以用珠蔥,亦可用韭菜。海蠣煎則通常是蒜苗。
4、海蠣炸中水量一定要慢慢加,千萬別一次加多了。因為海蠣遇鹽還會出水,蔥也會出水。水量以10分鐘后海蠣漿呈圖片所示即可。
5、一次吃不完的海蠣炸,下一頓熱時可以入油鍋重新炸制,或者進烤箱烤脆,我一般是170度,不預(yù)熱烤10分鐘。
6、以上佐料用量、水量及時間都僅作參考,具體還要以個人口味以及海蠣的新鮮程度酌情增減。
海蠣情
談起海蠣,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尤其是遠離海邊生活的。但是提及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描寫的牡蠣,您一定會恍然大悟。是的,海蠣又名牡蠣,也有稱為蠣黃的,臺灣人稱之為青蚵,閩南人則叫蠔仔,是一種可食性海貝類動物。這種海貝據(jù)說只有雄的,沒有雌的,因而得名牡蠣,即公的意思。海蠣最為鮮美的季節(jié)乃是冬至后清明前。
在閩南沿海,海蠣又分野生與養(yǎng)殖兩種。野生的,一般吸附生長在海岸邊或淺海溝中的巖石上,海水漲潮時,浮游的幼生海蠣便吸附在石頭上。養(yǎng)殖的,則一般用粗繩綁上海蠣殼,放于靠沿海溝底的沿岸下或是專用的海灘支架上靠潮汐種養(yǎng)。
野生和養(yǎng)殖的海蠣,從外形上看,略有不同。前者個小肉少水少;后者個大肉多水多。從味道上看,野生海蠣美味遠勝灘涂養(yǎng)殖海蠣。其一不腥,因為個小,肉雖瘦不肥腴,但卻少腥味;其二味香,灘養(yǎng)海蠣雖肥美,但白多黑少,所謂過猶不及,剛好蓋過海蠣應(yīng)有的清甜,李漁所謂的“腥而寡味”,斯是也;其三口感好,野生海蠣肉質(zhì)鮮嫩,甜爽滑口而不膩人,入口只覺兩頰生香,其美妙之味多日不絕,難怪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賦詩詠之,而養(yǎng)殖的海蠣口感則遜色很多。
閩南人對于海蠣的情感非同尋常。不僅因為閩南地處沿海,海蠣一年四季都有,比豬肉還普及。更重要的是,過去的福建是作為南蠻存在(公元前后約有2000多年歷史),那時由于山海相隔,福建遠離中原文明而閉塞,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內(nèi)地常見的豬、羊、牛等肉類,在閩南一般人家買不起,也見不到。但是海蠣卻不必花錢去買,家門口的海灘上隨時可以挖取。所以,說海蠣養(yǎng)活了閩南人并不為過。如今的閩南人家還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xí)慣,招待遠方來的客人,要用海蠣煎,以表達對尊貴客人的歡迎。
好吃的海蠣煎一定要用新鮮剛破殼采集的海蠣來烹制,最好是野生海蠣,而且是精心挑選的肚小黑多且耳扇較多的海蠣(俗稱珠蠔),加上適量的地瓜粉和蒜苗拌勻后,放在鐵鍋里文火煎炒。煎好的海蠣煎,色澤金黃,在地瓜粉的包裹下滑潤細膩,聞起噴香,其味誘人,入口爽甜,細嚼慢咽中有著妙不可言的滋味。這種特殊迷人的滋味,讓少食海鮮的遠方的客人也贊口不絕。閩南人愛吃海蠣,其烹煮方法甚多,不只煎炸燉煮,甚至連稀飯、粽子里也少不了海蠣的身影。
海蠣好吃,但是挖取卻甚費功夫。姑不論在海邊礁石上撬挖野生海蠣的危險,每年都有趕海的女人被海浪卷走或不慎從礁石上滑落入海的慘劇發(fā)生。所以,在海邊購買漁婦們辛苦挖取的海蠣,一般不還價,那是人們對討海的女人勞動的敬意。
即使是挖取養(yǎng)殖的海蠣,也不是一件輕松事。由于海蠣生長的特性,最鮮美的季節(jié)當屬每年冬至后到隔年的清明,而這時段正是閩南一年中最冷時節(jié)。這時的閩南的大街小巷上隨時可見現(xiàn)剝的海蠣攤,一群婦女圍坐在一起,右手上拿著挖海蠣的尖刀,左手五指搭著未開殼的海蠣上,刀尖朝著殼尾縫隙一搭再一撬,順勢伸進微微張起的殼縫,手腕再輕盈地一轉(zhuǎn)一摳,蠣肉就被完整地剔除出來。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可謂是出神入化,完美如藝術(shù)??墒?,低頭再一細看她們的手指,個個纏滿了布,那是為了避免被利刃和鋒利的海蠣外殼割傷。即使如此,露在布外的指頭依舊傷痕累累,而且由于長時間裸露于凜冽似刀的海風中,浸泡于冰冷徹骨的海水里,手背被凍的發(fā)紫,手指頭卻慘白且腫大,讓人不忍目睹。美味的背后,總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一如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努力付出。
艾西莫夫有句經(jīng)典名言:凡味美,必傷身(ifittastesgood,it'sbadforyou),只是海蠣的味美,傷的并不是食客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