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3 09:19
5、把松弛好的面團(tuán)搓成條,然后揪成面劑子按扁,用搟面杖把面劑子搟成橢圓形的皮,拌好餡料開始包制。
6、在皮料里放入適量的肉餡,上面用手捏牢即可,兩端要露出餡料,便是鍋貼的形狀。煎鍋中涂抹適量油,然后把鍋貼緊湊的碼放整齊,蓋好鍋蓋開始煎制。
7、煎一分鐘后,烹入少量清水蓋嚴(yán)鍋蓋繼續(xù)煎制,煎兩分鐘后再次烹入少量清水,兩三分鐘后,待水份耗凈便可出鍋,然后五連一鏟進(jìn)行碼盤便可享用,吃時配以臘八醋即可。
鍋貼特點(diǎn):底部金黃焦香、表皮柔軟潔白、餡料鮮香多汁、口感脆嫩適口。
溫馨提示:
1、合面時面團(tuán)要適當(dāng)?shù)能浺恍?,冬季使用溫水,夏季使用涼水即可?/P>
2、韭黃沒有也可不放,如放韭黃不超過肉餡的一半即可,多了容易出湯。
3、煎的時候,總體用五六分鐘即可,中間噴兩次清水為好,這樣可保持底部酥脆上部軟嫩,會比較好吃。還可用淀粉水噴灑,使之鏈接整齊底部會更加焦脆,一般店里只噴灑清水,兩者均可。
4、如喜歡捏成餃子狀也可以,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剩餃子改良的,呵呵!好處是,不容易弄臟煎鍋,可保持煎鍋比較干凈。
大炒勺的這款私家制作的老北京小吃“鍋貼”就做好了。味道酥香鮮美,很不錯!供朋友們參考!
其實(shí),北京的“鍋貼”屬于舶來品,它是由山東人發(fā)明的,在北京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自古北京就是一座消費(fèi)城市。在明朝以前,由于處在邊關(guān)要塞的位置,除商貿(mào)比較發(fā)達(dá)外,自身沒有什么獨(dú)到的特產(chǎn)。
京城的商鋪買賣以山西人經(jīng)營的居多。而飲食業(yè)是以山東人做得最為紅火,基本上壟斷了北京古代的市場。過去北京的八大樓、八大莊和全聚德烤鴨店,都是山東人所開設(shè)的,所用的廚師以山東的福山人為主,跑堂的伙計(jì)都是來自山東的牟平一帶。
現(xiàn)在的北京小吃和菜肴,基本上都以魯菜為藍(lán)本,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和不斷的改良而演變成現(xiàn)在的京菜。正宗的北京“鍋貼”和褡褳火燒,就是由山東的“煎餃子”演變而來的,此兩道小吃很有名氣,是北京人喜歡的美食之一。
相傳當(dāng)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餃子,但是一旦涼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房里的廚師需要不停的煮出熱騰騰的餃子,慈禧太后吃三兩個太監(jiān)們就要把它撤掉,還得把冷掉的餃子丟棄,然后再上一盤新的,太后每次吃餃子很是浪費(fèi)。有一天太后到北海公園的靜心齋,在后花園里賞花聞到宮墻外荷花市場傳來一陣陣香味,于是好奇的走上花園里的觀景樓,看到小販們在煎炸狀似餃子,面皮金黃的食物,便命人買了些嘗了嘗,覺得皮酥脆餡多汁,相當(dāng)美味。后來管事的才知道,這是御膳廚房丟棄的餃子,被太監(jiān)們偷偷賣出宮,因?yàn)轱溩記隽似ふ吃谝粔K,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熱了吃。這下可好,被宮里丟棄的餃子又回到了太后的嘴里,呵呵!管事的始終不敢提及此事,晚清時期,宮里偷盜成風(fēng),只瞞了皇上和太后,那時的腐敗可見一斑!
后來的“鍋貼”有講究,須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cái)[好,要一個挨一個,煎時應(yīng)均勻地灑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鍋底部為好。蓋上鍋蓋,煎烙二三分鐘后,再灑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鐘,再灑水一次。此時可再淋油少許。約五分鐘后即可食用。用鐵鏟取出時,以五六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食時,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鍋貼”的做法也有區(qū)別,真正的鍋貼兩頭是不封口的,餡是露在外面的。而全部捏牢的叫做“鍋貼餃子”,不能叫做真正的“鍋貼”。在旗的滿族人是很講究的,可能是心理作用,生怕吃了老佛爺吐出來的剩餃子,呵呵!
原文地址: https://home.meishichina.com/space-96059-do-blog-id-15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