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3 09:22
初次試了第一款西北點心:果仁小酥餅成功后,開始嘗試最具代表性的西北面食:黃饃饃。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jì)錄片的高收視率下,大家對黃饃饃一定也不會陌生了,這是第二集《主食》中那個黝黑自信的黃老漢的代表作。我對于黃饃饃的興趣就是看了這集后產(chǎn)生的,總想著這讓黃老漢這么拍胸脯說第一好吃的黃饃饃,啥時候自己也要來動手做一回。這不,采購齊全了原料后,我也動手做了一回,雖然我做的沒有黃老漢的好看,但是我也敢像黃老漢一樣跟大家拍胸脯:“我做的黃饃饃,絕對好吃?!笨瓤瓤龋率痔?,拍的自己好痛啊~~
黃米主產(chǎn)地為中國西北地區(qū)。高寒干旱的黃土高原,只有傳統(tǒng)的土種品種才能夠適應(yīng)。世代以來,高原上的五谷雜糧都是人種天養(yǎng),產(chǎn)量低、品質(zhì)高。黃老漢說:“材料好,饃饃才好吃”。
黃米有糯性和非糯性的區(qū)別。糯性稱黍子,也稱軟黃米。非糯性稱糜子,也稱硬黃米。軟硬黃米以2:10的比例混合,是黃老漢做黃饃饃的秘訣之一。
原料:
精選黃米面:糜子面500g、黍子面100g(糜子面:黍子面=10:2)。
輔料:紅棗100g、紅豆500g、酵母6g。
做法:
1、和面:將糜子面和黍子面混合均勻,酵母用少量溫水融開,靜置幾分鐘。
2、把酵母水倒入面中,再加入溫水和面,和至不軟不硬即可。
3、發(fā)酵:放置室溫25°C以上的環(huán)境下發(fā)酵6小時以上,發(fā)酵好后,將面團(tuán)揉均勻。
4、準(zhǔn)備餡料:先將紅棗蒸熟去核,紅豆用水泡漲。
5、后將去核的紅棗與紅豆入鍋同煮.
6、煮至豆子出沙,濾去汁后用勺子按壓成泥晾涼。
7、將和好的面揪成60g一個的劑子,用手搓圓按扁。
8、在其中包入40g的餡料(劑子:餡料=3:2),團(tuán)成圓型。
9、上鍋蒸20分鐘,這蒸也有講究,先大火蒸10分鐘,然后轉(zhuǎn)中火蒸5分鐘,最后再轉(zhuǎn)小火蒸5分鐘即可。
【碎碎念】:
1、糜子面和黍子面,我們江南可能很少見,所以這些原料我都是網(wǎng)上買的。
2、和面的時候要用溫水,一點點加,邊加邊用筷子或者手?jǐn)嚢枞嗪?,感覺面團(tuán)軟硬適中就可以了(和我們平時做饅頭差不多的軟硬)。千萬不要一下子加大量水進(jìn)去。
3、餡料中用到的紅棗,最好選大點的,去核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