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7:09
關于第一次做大棗餑餑的幾點體會:
一、這次的大棗餑餑第一次采用打面酵的方式,用這種方式發(fā)面,最大的優(yōu)點是發(fā)酵速度快,口感好,特別適合冬天溫度低的情況下發(fā)面。當然你也可以采用平常的直接用酵母和面粉一次發(fā)酵的方法;
二、用豬油發(fā)面,會讓餑餑更白更暄更香,這是用別的植物油所達不到的效果;
三、 有意識地把下面這兩張圖放在一起,前一個是剛剛整好型的,后一張是餳發(fā)好的。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從皮膚到體型。餳好后的面皮細膩光滑,蓬松輕盈,吹彈可破的感覺。所以說餳發(fā)時間的長短要根據(jù)自己的室溫、面粉濕度、酵母用量以及揉面力度等等諸多細節(jié)不同而區(qū)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再次餳發(fā)充分,蒸出的面食才會達到蓬松暄軟的理想效果;
四、關于涼水下鍋和熱水下鍋的問題,許多博友爭論不休。其實我感覺這只是個人習慣不同而已,只要能蒸好,無所謂哪種方法。我個人體會:二次餳發(fā)充分的,開水下鍋;二次餳發(fā)不充分的,可以選用涼水下鍋,因為在逐漸升溫的過程中,可以讓面團得到充分的餳發(fā);
五、我的這些材料用量最終做了6個大棗餑餑和6個蓮子,蓮子是80克面團的量。關于配比,這只是個參考量,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喜好和具體情況自由掌握;
六、我的成品餑餑型過于扁平了,看起來不如生坯好看。想要做得立體些,一是面團應該稍微硬點,(我的面團偏軟),這樣整好型后再次餳發(fā)不容易變形;再者給面團整形時,盡量把雛形整得高聳些;
七、口感好的面食需要長時間用力揉面,上面過程圖的第三張圖片,是斷面切圖的對比,上面大塊面的切面有明顯的大氣孔,下面兩小塊面的切面基本沒有明顯氣孔,揉到最后,切開的面團斷面應該細膩無氣孔。用勁揉出來的餑餑吃起來才香才有咬勁兒。
補充:
1、有博友提出:本地的大餑餑基本上都是笑的,包括超市賣的都是咧大嘴笑的。
據(jù)說這道工序需要用刀提前在面皮上微劃上幾道口子,然后再把面皮合攏。蒸熟后劃過口的地方自然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