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57
牽牛子擺渡:
種子似橘瓣狀,長4-8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接線的近端處有1點狀種臍,微凹。質硬,浸水中作龜裂狀脹破,內有淺黃色子葉兩片,緊密重疊而皺曲。味辛、苦,有麻感。
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有小毒。有瀉水、下氣、驅蟲功能。用于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等。用量3-6g。凡胃弱氣虛及孕婦忌用;不宜與巴豆同用。
化學成分:
種子含牽牛甙(Pharbitin)約2%,用堿水解后生成牽牛子酸(Phrbitic acid)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牽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為主。此外尚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另含有生物堿: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堿(Chanoclavine)、噴尼棒麥角堿(Penniclavine)、異噴尼棒麥角堿(Isopenniclavine)和野麥堿(Elymoclavine)以及蛋白質、甾醇類化合物、色素等。在未成熟的種子中,還含有多種赤霉素(Gibberellin)。
藥理作用:
體外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到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能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強烈瀉下;還有利尿作用;體外實驗有驅蛔作用。
真?zhèn)舞b別:
性狀鑒別:
種子似橘瓣狀,長4-8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背面有一條淺縱溝,腹面棱線的近端處有1凹點狀種臍,左右面平坦。質堅硬,橫切面可見極皺縮折疊呈大腦狀的子葉,黃色或淡黃色。用水浸潤后,種皮呈龜裂狀,且常自腹面棱線處脹裂,而顯粘液性。氣無,味微辛稍粘,有麻舌感。
以粒飽滿者為佳。